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543-3095302

二维码

当前位置:首页>>教研教学>>教研动态

2021.3.31数学组听课反思

浏览: 日期:2021-04-13 00:41:46

渤海中学实验初中部东校区 数学组 祁萌
  • 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
上课流程记录:
环节一:通过计算总结平方差公式规律,再由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面积对公式进行验证。
环节二:通过阅读课本74页前5行,进行自学通过数学符号和文字表述平方差公式。
追问1:公式中的a、b可以表述什么?
练习1:下列式子能否用平方差公式:
  1. (3s-10t)(10s+3t)  (2)(m+n+p)(m+n-p)    (3)(x+7)(x-7)
  1. (m+n)(n-m)    (5)(-m+11)(-m-11)     (6)(3a+5b)(3a-5b)
追问2:能用平方差公式的式子中a、b分别对应什么?
环节三:阅读课本75页例1 ,自学解题步骤。
追问3:解题过程中为什么写成的形式?
追问4:用平方差公式的步骤是什么?
归纳:1、先找出两个因式中的a和b。2、写成(a+b)(a-b)的形式再计算。
练习2 :利用公式计算:
  1. (a+2)(a-2) (2)(3a+5b)(3a-5b) (3)  (4)
环节四、阅读课本75页例2 ,自学简便算法。
103×97=(100+3)×(100-3)
追问5:100是怎样找到的?100与103、97之间有什么联系?
问题1:如何用平方差公式简化运算?
练习3 :(1)20172-2016×2018=    (2)102×98=      (3)50.5×49.5=
练习4:
  1. (2+1)(22+1)(24+1)(28+1)+1=
  2. (3+1)(32+1)(34+1)(38+1)=
梳理:
基本知识:平方差公式:(a+b)(a-b)=a2-b2
基本技能: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数学思想:(a+b)(c+d)           (a+b)(a-b)  由一般到特殊
                       c=a,d=-b
听课记录:
 
 
 
听课反思:
课程设计上紧扣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不同水平层次的同学都能有所收获。由猜想     找规律     验证规律     总结公式     实际应用,这样的认知方式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究能力。在练习题的设置上先设置了“找”的环节,再由学生去“算”。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降低了用公式的难度。
任教教师对公式中a、b的讲解比较到位,但是在练习的时候没有利用好课堂生成资源。例如:在练习1中“(m+n+p)(m+n-p)=”“(3a+5b)(3a-5b)=”两道题有做错的同学。造成错误的原因是学生还没有把“a、b可以表示整式”理解透,也就是学生还没有学会用整体的思想去解决问题。对于这种问题是不是可以通过减少练习题的数量,但对题目进行透彻分析来解决?
对于这节课,我还有一个疑问:对于教材怎么用?除了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学的方式以外有没有其他方式?例如计算“103×97”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计算。小组内交流,通过对比不同解法发现利用公式可以简化计算,如果这样设计是不是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 不等式及其性质
听课记录
 
听课反思:
朱老师这节课主要是通过类比等式方程的概念和等式的性质来引导学生学习不等式的相关概念和不等式的性质。课程设计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衔接自然流畅。听完这节课我有几点自己的思考。
  1. 这节课是不等式这一章的起始课,在学习方法上以及学习思路上与等式方程有相似的地方,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那么在这一节课的开始,可以用简短的时间带领学生回忆一下等式方程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是通过什么顺序学习的,引出这一章的知识结构框图。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明白知识之间是有关联的,又可以让学生再接下来的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
  2. 一堂课下来给人一种很着急的感觉。可能是怕课程内容讲不完,朱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去说出预设答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也急于讲解。例如:3x>5x+2这道题,学生在回答解题过程中,学生答一句教师解释一句。这样就将学生的思维打断,看似是引导实际上不利于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在我自己上课的过程中也有,以后要注意。
  3. 朱老师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自己出一个不等式,同桌互做”。之后并没有给学生展示交流的环节。课后我与朱老师交流过这个问题。朱老师说是因为学生给出的不等式太过于简单或者数值特别大。我想最后这个环节能不能改为“自己出一个不等式,同桌互做,并将解集表示在数轴上”,同桌互做之后小组内交流。每一组展示一个认为组内成员出的最好的题目。最后的“老师来考考你”这个不等式比较复杂可以留作课下思考题。或者直接从学生出的题目里选一个通过添括号、分母等方式增加不等式难度,然后留作课下思考题。这节课对不等式性质的要求就是能理解并且会应用,解不等式是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题目设置上不用追求过高难度。
    对于这节课我还有一个疑问:对于不等式的性质怎样得出比较合适?